2024/07/19 瀏覽量: 作者:十堰市老促會 李仁喜 王錫智 來源:中國老區網
2024年初,鄖西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鄖西段)建設如火如荼,當地專家學者也在深入尋找紅二十五軍在鄖西建立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光輝足跡,與此同時,他們向社會公布了一項鮮為人知的史料,這就是該縣香口鄉方氏一家五代接力秘密守護紅軍營長墓88年的感人故事。
故事從頭說起。
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長征來到鄖西縣并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當時先后擔任鄂陜第六路游擊師副師長、師長,后擔任紅七十四師二營營長的肖大喜,1936年在陜西省山陽縣西照川鎮的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犧牲,后來便無任何消息。由于他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鄖西縣從事史志研究的專家學者特別掛記。
七葉山上的秘密
七葉山也叫茓子山,是湖北省鄖西縣香口鄉境內海拔超1000米的高山,位于鄖西縣香口鄉與陜西省山陽縣漫川關、西照川鎮交界處,自古就是鄂陜交通要道。驚奇的是,在山勢險要的七葉山頂,竟有一塊幾百畝面積的大平地,上面住著50多戶以方姓為主的人家。據傳,方姓人家的始祖二百多年前來自安徽省太湖縣。1935年,紅二十五軍長征來到鄖西,在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曾來開展過武裝斗爭。
1936年4月下旬,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陜北后留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紅七十四師經陜西省丹鳳縣竹林關西進,在陜西省山陽縣西照川鎮龍山與敵反動民團戰斗中,二營營長肖大喜受重傷。戰士們抬著肖營長來到一山之隔的湖北省鄖西縣香口鄉的七葉山,肖營長傷勢過重,犧牲于此。戰士和當地一方姓村民秘密將他就地掩埋在七葉山上的一偏僻之處,由于行軍之中倉促秘密掩埋,加之七葉山地處鄂陜交界僻壤,海拔較高,地形險要,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外人很少到過,僅有當事人知道此事。
肖大喜是鄂陜第六路游擊師師長
據現有黨史資料和部分紅二十五軍將士回憶錄記載,肖大喜,湖北省黃岡一帶人,紅二十五軍長征時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二二三團三營七連連長,紅二十五軍在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過程中先后擔任鄂陜游擊師第六路游擊師副師長、師長,紅二十五軍主力北上,紅七十四師成立后,擔任二營營長。
1934年12月底,當紅二十五軍行軍至陜西省山陽縣九甲灣時,中共鄂豫陜省委和軍領導找到任二二三團政治處主任兼三營政委陳先瑞,讓他帶領二二三團三營七連到鄂陜交界地帶的鄖西、旬陽、山陽、鎮安地區打游擊,開辟新的根據地。陳先瑞率領的二二三團三營七連成為第一支活躍在鄖西及周邊來創建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隊伍。當時肖大喜就是七連連長。
陳先瑞帶領二二三團三營七連從現在的鄖西縣槐樹林特場進入,來到鄖西縣一、二、三天門地區,偵察地情、民情、社情、敵情等各種情況,為紅二十五軍創建以鄖西為核心的根據地打下基礎。1935年1月19日,紅二十五軍主力再次從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大、小新川進入鄖西,轟轟烈烈地掀起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創建的的熱潮。1935年1月22日,紅二十五軍在鄖西縣二天門召開群眾大會,政治部副主任、鄂陜游擊師政委兼鄂陜特委書記郭述申在會上講話,當天第六路游擊師在二天門成立,省委從紅二十五軍抽調紅軍干部葉忠讓(紅軍干部)、肖大喜(紅軍干部)等12名老戰士,吸收了部分紅四方面軍和紅三軍掉隊人員以及當地一些貧苦農民,在鄖西縣二天門區組建了鄂陜第六路游擊師,葉忠讓任師長兼政委,肖大喜任副師長。
1935年2月26日夜,游擊師襲擊反動地方武裝頭目艾光清的老巢三天門,戰斗中,葉忠讓犧牲,肖大喜接任師長職務。
六路游擊師成立后,以鄖西縣二天門為中心根據地,活動于鄖西縣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廟川、高溝橋、泗峽口及陜西省山陽縣、鎮安縣、旬陽縣、柞水縣、寧陜縣、商南縣、佛坪縣一帶。肩負著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擴大武裝力量,開辟和保衛根據地的重任。
肖大喜為根據地創建和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鄂陜第六路游擊師成立后,在鄖西縣地方人民武裝的配合下,在鄂陜交界一帶與國民黨正規部隊、民團進行數十次戰斗。鄂陜第六路游擊師還轉戰到鄖西的店子、槐樹、景陽、上津、孟川、黃云鋪、香口、茅坪、安家、河夾等地,以僅百余人的武裝與數千之敵周旋,機智勇敢地消滅敵人,在斗爭中不斷壯大自己,到1935年9月,發展到300余人,取得了輝煌戰績,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擴大與穩固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不僅勝利地完成了保衛蘇維埃政權和擴大蘇區的戰斗任務,而且認真執行黨的政策,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并向主力部隊輸送了一大批經過戰爭考驗的戰士,所到之處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和衷心愛戴。
1935年10月,紅二十五軍主力北上陜北后,紅七十四師成立,繼續戰斗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肖大喜任二營營長,10月中旬,紅七十四師由陜西省商南縣碾子坪出發,巧妙避開敵人主力,沿鄂陜交界的崇山峻嶺西進,在鄖西、山陽、鎮安、柞水、寧陜間與敵人周旋,宣傳、發動群眾。紅七十四師以鄖西縣一、二、三天門及周邊為中心,繼續領導鄂豫陜三省毗鄰地區人民開展武裝斗爭,鞏固發展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先后取得了佛坪、青銅關、寧陜等戰斗勝利,取得了兩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鞏固擴大了蘇維埃政權。
1936年4月下旬,紅七十四師經丹鳳縣竹林關西進,在陜西省漫川關消滅民團100余人,繳槍60余支。戰斗中,第二營營長肖大喜身受重傷壯烈犧牲。
肖大喜犧牲后,安葬在哪里?后來紅二十五軍史、將士回憶錄、地方黨史一直沒有記錄,成為一個謎團。
一本發黃的筆記本里揭開隱藏半個多世紀的秘密
2023年初,當地黨史研究專家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縣黨史工作研究人員皮國安筆記本里,找到了有關肖大喜安葬重大線索。在他的筆記里,記錄了他當年跟隨縣地方志辦主任王興華采訪一位鄖西籍紅二十五軍老戰士的一段文字。這名紅軍老戰士叫丁啟洪,1934年參加紅二十五軍,1950年轉業安置到廣西玉林工作,1962年調回鄖西,任縣監察委副書記、縣委委員等職,1988年8月病故)的記錄,丁啟洪回憶第六路游擊師的領導時說:“還有一個肖麻子(作者注:肖大喜的綽號叫肖麻子),在陜西照川(作者注:今陜西省山陽縣西照川鎮)打仗時受傷,在黃云鋪(作者注:今鄖西縣香口鄉黃云鋪村)邪子山(作者注:實為茓子山,也稱七葉山,位于香口鄉黃云鋪村與李師關村交界,今屬香口鄉李師關村)犧牲的,安埋在山上一座廟附近。”既然如此,當地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呢?
八十八年為他護墳掃墓只為嚴守秘密和承諾
肖大喜營長犧牲后,安葬在七葉山上,當地沒人知道,只因當地方姓一家五代人牢守一個承諾,88年來,一直默默為他護墳掃墓。
1936年4月,紅七十四師在陜西省山陽縣西照川鎮龍山與國民黨反動民團某部發生激戰,紅七十四師取得戰斗勝利,但二營營長肖大喜卻身負重傷,戰斗結束后,戰士們抬著肖營長來到七葉山上時,肖營長因傷勢過重而犧牲,戰士們和當地進步老鄉方明耀一起秘密將肖營長埋葬在七葉山懸崖邊上的武昌廟旁,紅軍戰士中就有鄖西當地參軍的丁啟洪。安埋下肖營長后的第二天,紅七十四師就匆匆撤離了七葉山。當時出于保密,部隊首長沒有告訴方明耀埋葬紅軍的姓名,只說是紅軍干部,臨走時叮囑方明耀一定要保密,并拜托他一定要把紅軍干部的墓守護好。從此,方明耀牢記紅軍首長的囑托,無論是在白色恐怖還是和平年代,他沒向外界甚至家人透露任何消息,每年護墳掃墓都是以祭拜長輩的名義進行的。
1959年方明耀臨終前,他把這個秘密悄悄告訴了兒子方憲政,讓方憲政堅持守護紅軍干部的墓,每年為紅軍干部掃墓。方憲政也是進步青年,1946年在鄂陜交界一帶當了農會主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后,方憲政回到了家,在村當了組長,一直堅持為紅軍干部護墳掃墓,直到1988年去世。臨終前,他將這個秘密告訴給了他的二兒子方典主,說這個墓里埋的是一位紅軍干部,大個子,20歲左右的年輕人。叮囑兒子方典主要每年為這位紅軍領導掃墓護墳,并說:“有人問,不能說是紅軍干部的墓,說了,怕會把墓給挖了。”并還對兒子方典主說:“總有一天有人要查這座墓的。以后不管哪個要來查這個事兒,要看清楚來人的意圖,要是真查才說,不是真查堅決不說。”他為什么要將這個秘密告訴他的二兒子方典主,因為方典主也是位進步青年,共產黨員。
由于肖大喜犧牲于鄂陜交界的陜西一側,紅二十五軍戰史及紅二十五軍眾多將士沒有記錄安葬地。紅二十五軍全部離開后,當事人方姓后代一直保守秘密。1979年方典主加入中國共產黨。方典主在組上當了多年的小組長,在農業學大寨的年代,山上面多次搞過農業基本建設,造田造地,修水庫,為了保護紅軍干部的墓,在改田造地過程,方家老祖的墳都動過不少,但他想盡一切辦法,使紅軍干部的墓得以完整保護下來。既是后來他一家搬遷到山下居住,但他仍然堅持每年帶后輩上七葉山為肖大喜上墳培土,寄托哀思。
后來,他患了重病,行動不便,他將這份“囑托”傳給了兒子方英東、孫子方才彬們,叮囑他們每年上墳時,要堅持為這座墓上墳、護墓,并保護好,不要問為什么,一直堅持到今天。
2023年11月,74歲的方典主大病初愈,他聽說鄖西正在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和開發紅色資源,要把長征精神世世代代傳下去,非常感動,于是向鎮、村書記說出了這個秘密,他說,武昌廟旁懸崖邊上那座高大的墳墓,不是安葬的我的祖輩,而是一位紅軍干部,我們祖輩隱藏了這么多年的秘密,是給紅軍首長下了保證的。后經當地史志專家仔細比對軍史、黨史記錄,核定,確定這座墓的主人就是1936年犧牲的紅軍營長肖大喜。現在當地有關部門已將肖大喜的墓列入重要革命遺址,重點保護。
這就是方明耀、方憲政、方典主、方英東、方才彬一家五代人為了遵守不變的承諾,88年接力守護紅軍營長墓的感人故事!
編輯:孫晟徽